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你应当知道的碳足迹、碳标签、碳信用、碳减排、碳中和都在这里了

日期:2023-11-03      来源:来自本站

为什么要碳中和

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

水蒸气是温室效应的最大贡献者。然而,大气中几乎所有的水蒸气都来自自然过程。


二氧化碳(CO2)、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是主要的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 GHG)。


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更多的红外能量被再辐射回来,地表温度上升。


温室效应的灾害


地表温度上升,对气候产生了长期的不利影响,并影响到了各个自然系统。其影响包括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包括洪水、干旱、野火和飓风,这些事件影响数百万人,造成数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各国设定的碳中和目标




什么是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


注意,存在一部分“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只要固定的量等于排放的量了,也就是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不再增加了,也就实现了碳中和。


实现碳中和的方法


碳减排(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采用清洁能源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的电动运输,比如电动车替换燃油车。


碳汇(Carbon sink)


碳汇是指任何吸收的碳多于排放的系统,主要的天然碳汇是土壤、森林和海洋。从大气中去除碳氧化物,然后将其储存起来被称为碳封存(Carbon sequestration)。


碳抵消(Carbon offsetting)


通过减少其他部门的排放量来抵消一个部门的排放量。这可以通过投资可再生能源、节能或其他清洁、低碳技术来实现。


欧盟的排放交易系统和欧盟碳边界调节机制就是碳抵消机制的例子。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来源


我国实现碳中和的基本逻辑


企业面临怎样的“碳”环境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三个“范围”

根据国际温室气体标准(ISO 14064-1),一个组织的碳足迹可以分为组织碳足迹(范围1和范围2)和供应链碳足迹(范围3)。

企业实现碳中和的路径

1. 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测量

碳足迹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与组织、商品或服务相关的碳排放。


测量一个组织的碳足迹首先要确定分析的范围,然后是数据收集和排放转换因子的计算。


根据ISO 14064-1,一个组织在测量其碳排放量时必须包括范围1和范围2,而由于其边界定义的复杂性和获取数据的难度,范围3的项目可能因机构而异。


2. 碳减排(Reduc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采用节能技术、使用可再生能源、供应链减排、减少废物与废物再利用、提高运输和物流的燃油效率等。


3. 碳补偿(Carbon compensation)


许多组织无法立即将排放量减少到零,因为他们需要数年时间进行技术投资并改变碳中和所要求的习惯,而且组织的碳排放可能永远都无法减少到零。除了现在可实现的减排,他们也可以投资于组织之外的减排,即所谓的抵消。这一选择有助于加速全球减排努力,并为他们自己的组织设定“碳价”(Carbon price),为他们更快地减少自己的排放提供经济激励。


企业参与碳市场的模式


控排企业:发电行业的2162家重点排放单位作为全国碳市场的控排主体,年度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45亿吨。


中国碳排放配额(Chinese Emission Allowances, CEAs):是一种碳配额(碳排放权),是重点排放单位拥有的发电机组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限额,包括化石燃料消费产生的直接排放和购入电力产生的间接排放。


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 CCER):是一种碳信用(Carbon Credit)或碳权,指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与碳相关的认证与标签

碳足迹认证


产品碳足迹(Product carbon footprint, PCF)是指衡量某个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总和,即从原材料开采、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分销、使用到最终处置/再生利用等多个阶段的各种温室气体排放的累加。


碳减排认证


对于产品层面来说,就是相对于使用前的基准情景,减少了多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碳中和认证


对各类组织、场地和活动的碳中和进行认证


证明各类组织、场地和活动有经过可靠测算的碳足迹,承诺同比减少排放,并制定减排计划以兑现其承诺,同时以经过验证的碳汇和/或碳信用额度抵消剩余碳足迹。


产品碳中和认证


证明产品通过上游自然碳汇(如植物、土壤、海洋和大气等)实现碳中和,或已经根据其年度排放量的价值购买抵消额度。


碳认证对企业的好处

采取有针对性的减碳措施:

促进产品销售:

获得市场资金支持:

获得财政资金支持(奖励/补贴/补助/资助/贷款贴息):

碳信用的变现:

碳普惠机制及其运行方式

碳普惠机制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通过低碳方法学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等的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运用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等正向引导机制帮助其价值实现,从而构建的公众碳减排“可记录、可衡量、有收益、被认同”的机制。


我国碳普惠机制,基本上是依托于碳普惠平台,通过与公共机构数据对接,按照相应的方法学计算出低碳场景下公众低碳行为的减排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则给予相应的碳积分,公众使用碳积分可在碳普惠平台上换取商业优惠、兑换公共服务,也可进行碳抵消或进入碳交易市场抵消控排企业碳排放配额。


企业自发参与减碳的例子



亚马逊的Climate Pledge Friendly,让客户发现更多的可持续产品,帮助保护自然世界。


借助18个外部认证项目和亚马逊自己的Compact by Design认证,亚马逊鼓励销售合作伙伴创造可持续的产品,为子孙后代保护地球。

蚂蚁森林是蚂蚁集团(原名:蚂蚁金服)在支付宝客户端,为首期"碳账户"设计的一款公益行动,于2016年8月正式推出,曾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用户可通过步行、地铁出行、在线缴纳水电煤气费等减排行为,在支付宝里养一棵虚拟的树。这棵树长大后,公益组织、环保企业等蚂蚁生态合作者,会“买走”用户的“树”,在现实某个地域种下一棵实体的树。


个人如何为碳中和做出贡献



来源:北京市绿色产业发展促进会